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智昏菽麥 | 【解释】指智力不能辨认豆麦。形容无知。【出处】南朝·梁·刘孝标《辩命论》:“朝秀晨终,龟鹤千岁,年之殊也。闻言如响,智昏菽麦,神之辨也。”【示例】裴让之、张宴之……皆不著本贯郡县,盖校书者单知写《北史 |
菽麥不辨 | 辞典解释菽麦不辨shúmàibùbiàn分不出豆与麦。语本《左传.成公十八年》:「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。」形容人非常愚笨。如:「这么简单的事,你竟然还会弄错,真是菽麦不辨。」基本解释辞典解释菽麦 |
不辨菽粟 | 不辨菽粟[bùbiànshūsù]⒈犹不辨菽麦。粟,小米。引证解释⒈犹不辨菽麦。粟,小米。引清龚自珍《农宗》:“婢妾之养不备,则不世;祠祭弗如式,不世;不辨菽粟,亦不世。” |
不辩菽麦 | 不辩菽麦[bùbiànshūmài]⒈同“不辨菽麦”。引证解释⒈同“不辨菽麦”。引晋葛洪《抱朴子·穷达》:“庸俗之夫,闇於别物,不分朱紫,不辩菽麦。” |
菽漿 | 豆浆。基本解释 豆浆。 |
豆菽類作物 | 辞典解释豆菽类作物dòushúlèizuòwù泛称以种子为繁殖方法的豆科作物。如大豆、菜豆、豌豆、豇豆、落花生等。基本解释辞典解释豆菽类作物dòushúlèizuòwùㄉㄡˋㄕㄨˊㄌㄟˋㄗㄨㄛˋㄨˋ泛 |
飲水啜菽 | 【解释】饿了吃豆羹,渴了喝清水。形容生活清苦。【出处】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君子啜菽饮水,非愚也,是节然也。”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孔子曰:啜菽饮水尽其欢,斯之谓孝。”【近义词】饮水食菽【语法】联合式;作谓 |
刍菽 | 刍菽刍菽,读音chúshū,是一个汉语词汇,释义刍豆,出处《管子·轻重乙》。基本解释1.亦作"刍叔"。2.即刍豆。辞典解释刍菽chúshúㄔㄨˊㄕㄨˊ草和豆。指饲养牲畜的草料。《魏书.卷四七.卢玄传》 |
啜菽 | 啜菽chuòshū[takebean]以豆为食基本解释啜菽chuòshū[takebean]以豆为食网络解释 |
未辨菽麥 | 未辨菽麦【词目】未辨菽麦【读音】wèibiànshūmài【释义】菽:豆子。分不清哪是豆子,哪是麦子。形容愚笨无知。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。【出处】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:“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, |
半菽 | 半菽[bànshū]⒈谓半菜半粮,指粗劣的饭食。⒉指少许之物。引证解释⒈谓半菜半粮,指粗劣的饭食。引《汉书·项籍传》:“今岁飢民贫,卒食半菽。”颜师古注:“孟康曰:‘半,五升器名也。’臣瓚曰: |
不辨菽麦 | 不辨菽麦[bùbiànshūmài]⒈辨不清大豆和麦子。比喻愚昧没有识别能力。例周子有兄而无慧,不能辨菽麦,故不可立。——《左传·成公十八年》英cannottellbeansfromwheat |
采菽 | 采菽[cǎishū]⒈谓采摘豆叶。⒉喻夺取政权。语本《诗·小雅·小宛》:“中原有菽,庶民采之。”郑玄笺:“藿生原中,非有主也,以喻王位无常家也,勤于德者则得之。”引证解释⒈谓采摘豆叶。引《诗· |
巴菽 | 巴菽[bāshū]⒈即巴豆。引证解释⒈即巴豆。参见“巴豆”。引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“鱼食巴菽而死,鼠食之而肥。”《文选·左思<蜀都赋>》:“其中则有巴菽巴戟。”刘逵注:“巴菽,巴豆也。”国语辞 |
赤菽 | 赤菽[chìshū]⒈即赤小豆。引证解释⒈即赤小豆。参见“赤小豆”。引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:‘有能徙此於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。’” |
大菽 | 大菽[dàshū]⒈大豆的一个品种。引证解释⒈大豆的一个品种。引《管子·地员》:“五殖之次曰五觳,五觳之状娄娄然,不忍水旱,其种大菽、细菽,多白实。”《吕氏春秋·审时》:“大菽则圆,小菽则摶以 |
稻菽 | 稻菽[dàoshū]⒈稻和菽。引证解释⒈稻和菽。引宋叶适《陈益谦挽词》:“舍南巷北水同流,稻菽参差各自谋。”元方夔《晚眺》诗:“依稀风景小羌邨,不欠东屯稻菽园。”毛泽东《到韶山》诗:“喜看稻菽 |
幽菽 | |
饮水食菽 | |
饮水啜菽 | |
鱼菽之奠 | |
鱼菽之祭 | |
菽水之欢 | |
菽水承欢 | |
菽水 | |
菽藿 | |
菽藟 | |
菽麦 | |
菽粟 | |
菽乳 |
本站内容全部是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仅供学习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狗狗查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7636号-6 联系QQ:865169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