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烝暑 | 烝暑烝暑是汉语词语,解释为盛暑闷热。基本解释1.盛暑闷热。网络解释烝暑烝暑是汉语词语,解释为盛暑闷热。 |
蒸暑 | 蒸暑蒸暑是汉语词汇,拼音zhēngshǔ,形容盛暑天气闷热。基本解释形容盛暑天气闷热。辞典解释蒸暑zhēngshǔㄓㄥㄕㄨˇ形容盛夏的郁热。《北史.卷二一.崔宏传》:「南土下湿,夏月蒸暑,非行师之时。 |
畏暑 | 害怕暑热。基本解释害怕暑热。 |
避暑饮 | 避暑饮[bìshǔyǐn]⒈《初学记》卷三引三国魏曹丕《典论》:“大驾都许,使光禄大夫刘松北镇袁绍军,与绍子弟日共宴饮,常以三伏之际,昼夜酣饮,极醉,至于无知。云以避一时之暑,,故河朔有避暑饮 |
煩暑 | 烦暑烦暑,汉语词汇。拼音:fánshǔ释义:闷热;暑热。基本解释1.闷热;暑热。网络解释烦暑烦暑,汉语词汇。拼音:fánshǔ释义:闷热;暑热。 |
防暑 | 防暑[fángshǔ]⒈防止中暑。英heatstroke(或sunstroke)prevention; |
逃暑飲 | 犹言避暑饮。基本解释犹言避暑饮。 |
暑氣 | 暑气暑气,指盛夏时的热气。基本解释暑气shǔqì[summerheat]盛夏的热气我们又热又渴,何不买些吃?也解暑气。——《水浒传》辞典解释暑气shǔqìㄕㄨˇㄑ |
處暑 | 处暑(二十四节气之一)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,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,太阳到达黄经150°。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,处暑后中国黄河以 |
溫暑 | 温暑温暑是汉语词汇,读音为wēnshǔ,意思是炎热。基本解释炎热。网络解释温暑温暑是汉语词汇,读音为wēnshǔ,意思是炎热。 |
暑溼 | 暑湿科普中国暑湿,即暑热挟湿。以胸脘痞闷、心烦、身热、舌苔黄腻为主证。多发生于夏令季节,暑湿俱盛之时,尤以南方为多见。其以发病较急,初起见有身热、头身重病、微汗、口渴、脘痞等暑湿郁遏肌表证候为主要特点 |
暑往寒來 | 【解释】夏天过去,冬天到来。泛指时光流逝。【出处】南朝·梁简文帝《中书令临汝灵侯墓志铭》:“草茂故辙,松插新枚。月明泉暗,暑往寒来。”【示例】~春复秋,夕阳西下水东流,将军战马今何在?野草闲花满地愁。 |
暑襪 | 指夏天穿的袜子。基本解释 指夏天穿的袜子。 |
驅暑 | 驱暑清吴鼒《一萼红·伤池荷》词:“叹西风,竟不曾驱暑,专送水边红。”《光明日报》1992.7.26:“炎夏笔耕,日得数十条,虽挥汗如雨,而儿女侍立,以扇驱暑,情事如画,可发一笑。”《南京日报》1992 |
暑假 | 暑假(汉语词语)暑假是一个汉语词语,是适用于全世界在校学生的一个较长的夏季假期。北半球国家一般在6月下旬-9月1日左右。南半球国家一般在1月。基本解释暑假shǔjià[summervac |
午暑 | 午暑午暑是汉语词汇,拼音为wǔshǔ,意思是夏季中午的暑热、炎气。基本解释夏季中午的暑热﹑炎气。网络解释午暑午暑是汉语词汇,拼音为wǔshǔ,意思是夏季中午的暑热、炎气。 |
辟暑 | 辟暑(闢暑)[pìshǔ]⒈避暑。引证解释⒈避暑。引《汉书·戾太子刘据传》:“时上疾,辟暑甘泉宫,独皇后、太子在。”清屈大均《广东新语·草语·素馨》:“以(素馨毬)挂复斗帐中,虽盛夏能除炎热, |
辟暑犀 | 辟暑犀(闢暑犀)[pìshǔxī]⒈犀角性凉,能解暑,故称。引证解释⒈犀角性凉,能解暑,故称。《白孔六帖》卷九七:“文宗延学士於内庭。引李训讲《周易》,时方盛夏,上命取辟暑犀以赐。”明李时珍《 |
暑來寒往 | 【解释】夏天过去,冬天到来。泛指时光流逝。【出处】南朝·梁·陆倕《石阙铭》:“暑来寒往,地久天长,神哉华观,永配无疆。”【示例】乍见灵妃含笑往,复闻游女怨歌来。~运洄洑,潭生水落移陵谷。◎唐·张说《同 |
徂暑 | 徂暑徂暑,拼音cúshǔ,指季夏。基本解释1.《诗.小雅.四月》:"四月维夏,六月徂暑。"郑玄笺:"徂,犹始也,四月立夏矣,而六月乃始盛暑。"后因以称盛暑。2.指季夏。3.谓暑热消逝。辞典解释徂暑cú |
瘅暑 | 瘅暑瘅暑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dànshǔ,是指酷热。基本解释1.酷热。辞典解释瘅暑dànshǔㄉㄢˋㄕㄨˇ苦热。宋.范成大〈次韵温伯雨凉感怀〉诗:「穷山更瘅暑,惫卧不举头。」网络解释瘅暑瘅暑是一个汉 |
觸暑 | 触暑触暑,是汉语词汇,解释为冒着暑热。基本解释1.冒着暑热。2.中暑。辞典解释触暑chùshǔㄔㄨˋㄕㄨˇ因暑热而感冒。如:「今夏气温曾高达摄氏三十六度,使许多人触暑。」网络解释触暑触暑,是汉语词汇, |
撐暑 | 撑暑撑暑,是汉语词汇,解释为挡住暑气。基本解释1.亦作"撑暑"。2.挡住暑气。网络解释撑暑撑暑,是汉语词汇,解释为挡住暑气。 |
逭暑 | 逭暑逭暑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是huànshǔ,是指避暑。基本解释1.犹避暑。辞典解释逭暑huànshǔㄏㄨㄢˋㄕㄨˇ避暑。《新唐书.卷一二五.张说传》:「后逭暑三阳宫,汔秋未还。」网络解释逭暑逭暑是一 |
暑瘧 | 暑疟因暑邪内郁,再感秋凉之气而诱发的一种疟疾。临床表现有恶寒壮热、无汗、烦渴引饮、脉弦数或洪数,或着衣则烦、去衣则冷,待大汗出后则热退等。基本解释疟疾的一种。网络解释暑疟因暑邪内郁,再感秋凉之气而诱发 |
熇暑 | 熇暑酷热《文选·左思<魏都赋>》:“宅土熇暑,封疆障疠。”李善注引《埤苍》:“熇,热貌。”基本解释1.酷热。网络解释熇暑酷热《文选·左思<魏都赋>》:“宅土熇暑,封疆障疠。”李 |
暑綌 | 暑绤暑绤,读音为shǔxì,是一个汉语词语,意思是夏天所穿的粗葛布衣。基本解释夏天所穿的粗葛布衣。网络解释暑绤暑绤,读音为shǔxì,是一个汉语词语,意思是夏天所穿的粗葛布衣。 |
残暑 | 残暑[cánshǔ]⒈残余的暑气。引证解释⒈残馀的暑气。引唐沉佺期《酬苏员外味道夏晚寓直省中见赠》诗:“小池残暑退,高树早凉归。”唐白居易《曲江早秋》诗:“早凉晴后至,残暑暝来散。”宋陆游《风 |
抱暑 | 抱暑[bàoshǔ]⒈中暑。引证解释⒈中暑。引清恽敬《与李爱堂书》:“旌斾南行之后,贱体抱暑,疾愈后,为出都事劳弊,是以不及通问。” |
撑暑 | 撑暑[chēngshǔ]⒈亦作“撑暑”。⒉挡住暑气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撑暑”。挡住暑气。引明徐渭《宣府槐龙篇》诗:“乘凉翠葆颯,撑暑碧油烘。” |
本站内容全部是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仅供学习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狗狗查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7636号-6 联系QQ:865169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