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子母笺 | 子母笺诗笺彼此酬和往复谓,,因称“子母笺”。明俞弁卷八:“西涯李文正公与客索笺纸,数日酬和过半,因名为子母笺。其诗有云:‘朝来东馆暮西涯,子母笺成岂浪夸……’子母钱古有之矣,子母笺自李公诗始。”参见“ |
朱笺 | 见"朱笺纸"。基本解释见"朱笺纸"。网络解释 |
谢笺 | 1.答谢的信。基本解释1.答谢的信。 |
浣花笺 | 浣花笺浣花笺,古代笺纸名。传说唐代薛涛家,在四川成都浣花溪旁,以溪水造十色纸,名“薛涛笺”,又名“浣花笺”。基本解释亦称“浣溪牋”。网络解释浣花笺浣花笺,古代笺纸名。传说唐代薛涛家,在四川成都浣花溪旁 |
擘笺 | 擘笺擘笺谓裁纸。宋陆游《阆中作》诗:“擘牋授管相逢晚,理鬓薰衣一笑哗。”清姚鼐《游瞻园和香亭同年》之七:“祇怜才尽者,偏畏擘牋长。”清王韬《淞滨琐话·画船纪艳》:“山樵於时倚醉微吟,擘笺题句,挥毫染写 |
百韵笺 | 百韵笺[bǎiyùnjiān]⒈可供写长诗的大幅笺纸。引证解释⒈可供写长诗的大幅笺纸。引元费著《笺纸谱》:“近年有百韵牋,则合以两色材为之,其横,视常纸长三之二,可以写诗百韵。人便其纵阔,可以 |
拜笺 | 拜笺[bàijiān]⒈犹言上书。引证解释⒈犹言上书。引《资治通鉴·梁简文帝大宝元年》:“甲子,南平王恪帅文武拜牋推湘东王绎为相国,总百揆;绎不许。” |
便笺 | 便笺[biànjiān]⒈具有一定质量、尺码或折痕的适宜于笔记、书信及便条用的书写用笺;便条。英memopad;notepaper;引证解释⒈没有正规格式的信笺或记事用纸。引叶圣陶《皮包》:“ |
郇笺 | 郇笺郇笺,读音为xúnjiān,是一个汉语词语。基本解释唐代韦陟,袭封郇国公。常授意侍妾主尺牍,书于五彩笺,词旨轻重均合陟意,书体遒利有楷法,陟唯署名而已。见《新唐书.韦陟传》。后因以"郇笺"敬称他人 |
彩笺 | 彩笺[cǎijiān]⒈见“彩笺”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彩牋”。小幅彩色纸张。常供题咏或书信之用。引后蜀欧阳炯《三字令》词:“彩牋书,红粉泪,两心知。”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红票儿》:“每届岁除 |
采笺 | 采笺[cǎijiān]⒈彩色的笺纸。引证解释⒈彩色的笺纸。引《南史·陈纪下·后主》:“先令八妇人襞采笺,製五言诗,十客一时继和,迟则罚酒。” |
巴笺 | 巴笺[bājiān]⒈蜀地产的一种优质纸。引证解释⒈蜀地产的一种优质纸。引唐杜甫《寄高使君岑长史》诗:“荆玉簪头冷,巴牋染翰光。”仇兆鳌注:“《纸谱》:蜀牋纸,尽用蔡伦法,有玉版、贡餘、经屑、 |
尺笺 | 尺笺[chǐjiān]⒈指书信。引证解释⒈指书信。引宋岳珂《宝真斋法书赞·汪彦章誉望求贤荐书》:“古道之存,存乎尺笺,盍思乎勉旃!” |
传笺 | 传笺[chuánjiān]⒈谓《诗经》的注解。《诗经》注有汉毛公传与郑玄笺。清马瑞辰有《毛诗传笺通释》。引证解释⒈谓《诗经》的注解。《诗经》注有汉毛公传与郑玄笺。清马瑞辰有《毛诗传笺通释》。 |
词笺 | 词笺[cíjiān]⒈见“词笺”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词牋”。赋诗填词的笺纸。引清龚自珍《漫感》诗:“絶域从军计惘然,东南幽恨满词笺。”清陈文述《兰室》诗:“小字簪花格,新诗古锦囊,词牋填北宋,书 |
驰笺 | 驰笺[chíjiān]⒈犹驰书。引证解释⒈犹驰书。引柳亚子《得毛主席书感赋》诗之一:“驰牋问疾殷勤甚,合走深山慰病妻。” |
寸笺 | 寸笺[cùnjiān]⒈简短的书信。引证解释⒈简短的书信。引明高明《琵琶记·拐儿绐误》:“匆匆的聊附寸笺,草草伏乞尊照不宣。”鲁迅《书信集·致高良富子》:“特上寸笺,以申谢悃。” |
短笺 | 短笺[duǎnjiān]⒈亦作“短笺”。⒉简短的信函。引证解释⒈简短的信函。引唐刘禹锡《送陆侍御归淮南使府五韵》:“曾忝扬州荐,因君达短牋。”萧乾《一本褪色的相册·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》:“随 |
长笺 | 长笺[chángjiān]⒈见“长笺”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长牋”。长的信笺或诗笺。亦指诗文或书信。引唐李贺《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》诗:“繫书随短羽,写恨破长笺。”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海 |
砑笺 | |
砑红笺 | |
雁头笺 | |
衍波笺 | |
瑶笺 | |
雁素鱼笺 | |
吟笺 | |
邮笺 | |
云笺 | |
鱼笺雁书 | |
鱼笺 |
本站内容全部是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仅供学习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狗狗查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7636号-6 联系QQ:865169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