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圻輔 | 犹畿辅。京都附近的地方。基本解释 犹畿辅。京都附近的地方。 |
赭圻 | 赭圻赭圻,山岭名。在今安徽繁昌西。出处《晋书·桓温传》。基本解释山岭名。在今安徽繁昌西。晋桓温曾于其麓筑赭圻城。网络解释赭圻赭圻,山岭名。在今安徽繁昌西。出处《晋书·桓温传》。 |
蠻圻 | 1.见"蛮畿"。基本解释1.见"蛮畿"。 |
镇圻 | 镇圻镇圻释义:周代指离王城四千五百里的区域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“蛮夷要服,戎狄荒服”三国吴韦昭注:“戎狄去王城四千五百里至五千里也。四千五百里为镇圻,五千里为蕃圻。”基本解释周代指离王城四千五百里的区域 |
王圻 | 王圻王圻(1530年~1615年),明文献学家、藏书家。字元翰,号洪洲,上海人,祖籍江桥(时属青浦县)。幼年就读于诸翟,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)进士,授清江知县,调万安知县,升御史。以敢于直言,与宰 |
方面兼圻 | 辞典解释方面兼圻fāngmiànjiānqí方面,独当一方军政重任的官职。兼圻,清代总督兼辖二或三省,故称为「兼圻」。方面兼圻泛指任总督、巡抚。《老残游记.第六回》:「你想,这个玉太尊不是个有才的吗? |
边圻 | 边圻[biānqí]⒈犹边境。引证解释⒈犹边境。参见“边境”。引清林则徐《甄别未能称职各员分别革职勒休折》:“此外查有庸劣之员,再行纠劾,断不敢自甘徇隐,见好属员,有负边圻委任。” |
采圻 | 采圻(採圻)[cǎiqí]⒈见“采畿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采畿”。 |
八圻 | 八圻[bāqí]⒈八方。引证解释⒈八方。引《文选·扬雄<剧秦美新>》:“诞弥八圻,上陈天庭。”李善注:“八圻犹八埏。”吕延济注:“八圻,八方也。” |
邦圻 | 邦圻[bāngqí]⒈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。引证解释⒈古代指直属于天子的疆域。引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爵国》:“天子邦圻千里,公侯百里,伯七十里。”凌曙注:“《尚书大传》:‘圻者,天子之境也。 |
地圻 | 地圻[dìqí]⒈地垠。圻,通“垠”。引证解释⒈地垠。圻,通“垠”。引汉牟融《理惑论》:“子以经传之辞,华丽之説,褒讚佛行,称誉其德,高者陵青云,广者踰地圻,得无踰其本,过其实乎?” |
甸圻 | 甸圻[diànqí]⒈同“甸畿”。⒉圻,通“畿”。引证解释⒈同“甸畿”。圻,通“畿”。引《国语·周语上》“夫先王之制,邦内甸服,邦外侯服,侯、卫宾服”三国吴韦昭注:“侯圻之外曰甸圻。” |
遐圻 | |
田圻 | |
封圻 | 封圻[fēngqí]⒈封畿。⒉疆土。⒊指封疆大吏。引证解释⒈封畿。引《汉书·文帝纪》:“封圻之内,勤劳不处。”颜师古注:“圻亦畿字。王畿千里。”⒉疆土。引宋梅尧臣《送何都官通判虔州》诗:“楚越 |
石圻 | |
圻界 | |
圻堮 | |
圻父 | 圻父[qífù]⒈古官名。掌封畿内军事。⒉《诗·小雅》篇名。今本作《祈父》。引证解释⒈古官名。掌封畿内军事。引《书·酒诰》:“矧惟若畴圻父。”孔传:“圻父,司马。”孔颖达疏:“司马主圻封,故云 |
圻甸 | |
圻郊 | |
圻鄂 | 圻鄂[qíè]⒈亦作“圻堮”。⒉谓雕琢的线纹,纹理。亦指痕迹或边缘。引证解释⒈亦作“圻堮”。谓雕琢的线纹,纹理。亦指痕迹或边缘。引《周礼·春官·典瑞》“瑑圭璋璧琮”郑玄注引汉郑众云:“瑑,有圻 |
圻埒 | |
青圻 | |
男圻 | |
蛮圻 | |
连圻 | 连圻[liánqí]⒈犹邻境。引证解释⒈犹邻境。引陈夔龙《梦蕉亭杂记》卷一:“连圻僚友,有讥余太旧者,有笑余徒自苦者。” |
疆圻 | 疆圻[jiāngqí]⒈犹疆界。⒉边疆。借指封疆大吏。引证解释⒈犹疆界。引前蜀杜光庭《皇太子青城山修斋词》:“定蜀汉之疆圻,扼黔巫之襟带。”⒉边疆。借指封疆大吏。引清陈康祺《燕下乡脞录》卷三: |
江圻 | 江圻[jiāngqí]⒈见“江垠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江垠”。 |
兼圻 | 兼圻[jiānqí]⒈清代总督多管辖两省或三省,谓之兼圻。如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两省,两江总督辖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。引证解释⒈清代总督多管辖两省或三省,谓之兼圻。如湖广总督辖湖南湖北两省,两江 |
本站内容全部是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仅供学习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狗狗查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7636号-6 联系QQ:86516977